木 薯
在侨友网读到网名为5号仔佳作《烽火弥漫说木薯》,读罢使我想起一段童年往事。
印尼千岛之国,得天独厚,随便把种仔撒在地上,就能开花结果。记得小时候,邻居是铁路工人,他儿子是我童年玩伴,我们常常到火车站游玩。车站周围是宽阔的荒地(如今已是密密麻麻的居民点),也是铁路员工的自留地。下班后他们纷纷下地劳作,种植些玉米、红薯、花生、木薯以及各种蔬菜。我经常和其他小朋友也凑热闹帮大人们下地劳动种菜。 我印象较深的是种植玉米和木薯。种植过程十分简单,种玉米只是用削尖着的木头往地上插个洞,然后把玉米种仔埋下,上面再铺上软泥巴即可。种植木薯也只是把长约20CM的木薯秆,斜斜地插进泥地,再盖上泥土就行了。赤道之国,土地肥沃,气候良好,隔几天会下雨,我们就不用施肥和浇水,几个月后就可以有收成。
记得收获的时候,场面非常热闹,人人喜笑颜开,彼此互通有无。你分给我红薯,我分给你木薯,名副其实的大丰收 !
我们吃木薯、红薯的方法尤其特别,那就是就地取材。小朋友们自觉自愿,四处找来晒干的马粪、牛粪,然后拿回到地里堆积,由大人负责点火燃烧。烈火熊熊,就将新拔的木薯、红薯插入进去,然后用芭蕉叶盖住。于是大家又在地里继续劳作。过一会把芭蕉叶掀开,大家纷纷各取所需,席地而坐享用热腾腾的烤木薯,边吃边谈笑,晚餐也解决了。
木薯丰收后,把好的茎杆,截成一小段一小段,留作种仔。将其余茎杆留在地里,任由风吹太阳晒,预备作燃料用。大约过了十几二十天,我们小孩子们又会跑回地里,紧张地把一堆堆的木薯茎杆拨开。哈,下面成百的蟋蟀四处乱跑乱跳,我们就赶快一只只去抓。往后的日子,我们就忙着去搞斗蟋蟀活动。
我的那位童年玩伴,入读当地的Sekolah Rakyat (现在叫SD,即 Sekolah Dasar) 也就是初级小学。他叫我印尼文和爪哇文。我至今还记得爪哇文的读法,就是honocoroko,dotosowolo,podhojoyono。我则教他牛、羊、草、花,树、鸟、门、窗。半个多世纪后,我们还常常提起此时,可惜几年前他先我一步,驾鹤西归。
我的童年是在木薯田地度过的,后来到雅加达升读高中、回国,就此离开了那欢乐天地。喜出望外,到了老年蜗居香港,竟然还有缘重回木薯地。一位普华老同学——卢顺安,居住在元朗,他有一大片农地。虽然他目前已经退休,但闲不住,一有空就往园里锄地劳作。他种植许多果树和蔬菜,其中就是木薯。许多老同学十分喜欢到他那里玩玩,我自然是常客,实际上是不速之客。一去到,话没说几句,我们一头就到他地里去乱拿乱採。有的拿芭蕉叶,有的拿香茅,有的拿 Daun Salam,Kunir, Laos,有的拿辣椒、木瓜等。 但主角——木薯肯定人手一份。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,去元朗卢顺安家,除了想和老朋友见面团聚之外,自然是醉翁之意就在酒,就是拿木薯。卢顺安热情好客,他永远笑眯眯地看住我们在他农地里胡闹。
木薯可以制造各式糕点,5号仔佳作已做了详尽的报道。但我最喜欢的是把它油炸,配以咖啡当早点,实在一流。
据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说,木薯原产地是热带美洲。十六世纪传入到非洲,十八世纪传入亚洲,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传入我国。据印尼文《维基百科》,葡萄牙人早在十六世纪将木薯由巴西传入到印尼,但直到1810的荷属东印度时代,印尼人才大量种植木薯。木薯适应性强,不论沙土、粘土它都能生长。它尤其耐旱、耐瘠,故能生长于平原、荒坡、山地、丘陵。如今木薯已广布于南北纬30°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木薯的印尼语名称很多,例如 Ketela pohon(pohung), Ubi kayu, Singkong 等。Sunda 话叫 Sampeu,爪哇话叫 Budin。

哈!这不是邦加木薯,也不是广西木薯,
是美味无比的元朗木薯!↑

元朗木薯 ↑

木薯粉丝(fan)↑

蒸木薯 ↑

油炸木薯 ↑

木薯丰收 ↑

洛杉矶超市冰冻木薯 ↑
5-7-2013 于鲗鱼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