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悼張從匯(北方)兄 憶華僑知青

悼張從匯兄 憶華僑知青

--杲文川

  


    華僑知青張從匯逝世了,享年76歲。追憶張從匯,使我想起了與華僑知青的54年過往。 

    1967年12月6日,我與43位華僑知青登上同一列火車,奔赴北大荒,華僑知青多才多藝,在列車上就譜寫了一首歌曲,他們熱情地到各個車廂,教大家歌唱:"熱血沸騰,紅心激盪,毛主席的紅衛兵志在四方....."歌聲驅走了離別北京的傷感,大家知道了我們同行的還有43位華僑知青。 

    到七星農場後不久,有一次歌咏比賽,記得我們十二馬架開荒隊與五隊華僑知青都獲了獎。我的同班同學紅鋒喜歡結交,他很快與華僑知青混熟了,還常常利用公休日步行五六十公里,到五隊去玩兒。有一次,紅鋒竟然抱回一個華僑知青贈送的半導體收音機。所有人都沒見過這種稀罕玩意兒,能聽新聞,放歌曲,稀罕得不得了。尤其是外號叫"張八級"的木匠,他一根筋,堅持認為半導體盒子裡藏著一個小人,他掂過來倒過去,設法把小人叨登出來,一直鼓凳到所有知青都睡著了,才垂頭喪氣的回家。那時候,邊陲閉塞,報紙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到,半導體能快速聽到新聞,給知青們增加了樂趣。 

    後來,我調到了團宣傳股,年年組織乒乓球賽,我是組織者兼總裁判。華僑知青又顯露出才華。林振裕胳膊上有印尼迫害華僑時剌傷的七八寸長的刀疤。他的球技獨特,在那個時候,中國都是直拍快攻或左推右攻,而林振裕是弧旋球加快攻。還有一個外號叫"賓努"的陳源美華僑知青,以削球為主!他們代表4營,與我過去的7營大戰,爭奪冠軍,煞是好看。後來,的我們組隊出訪,打遍周邊縣隊、工礦企業無敵手,最有意思的是林振裕,手腕爆發力強,搓過去的球一尺多高,那些礦工鉚足了勁兒狼抽,不是下網,就是出界,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。 

   張從匯是華僑知青領袖,他責任心強,實幹肯幹,有組織能力,按當時極左的政策,有海外關係的華僑,最多當到排長就不能進一步重用了。但張從匯1969年第一批入了黨,又提拔為副連長,可見連隊對他的努力的認可。 

   改革開放後,落實政策,華僑與家裡也接上了聯繫,雖然不能回到印尼,但可以去香港,繼承財產。在北大荒,華僑們政治上難以發展,就漸漸離去。大多數先到香港,再到世界各地。而張從匯卻回到北京,先在國務院僑辦工作,後下海經商。25團的所有知青活動,張從匯都積極參與。25團組織編寫知青圖書「七星情思」時,張從匯寫出兩篇文章「華僑知青難忘知青情」和「馬丁先生」。

   馬丁是美國人,一米九的大個兒,華僑知青包彩娟嫁給了馬丁,馬丁跟著包彩娟回訪七星農場,七星農場找來一個翻譯,結果,翻譯聽不懂馬丁講什麼,馬丁也聽不懂翻譯說得蹩腳英語。馬丁就知道了建三江當時的英語水平。馬丁在文革時學過一段漢語,他在美國一所監獄裡當文化教員,退休以後以小型飛機教練為生。每當風大不宜教開飛機的季節,馬丁就自費來建三江教英語,當地的赧報紙把馬丁叫"活雷鋒"。有一次,馬丁的牙疼,他的私人醫生介紹他到北京的朋友處看牙,他請假時,校長說,你去吧,我們給你報銷路費。馬丁說,牙是馬丁的牙,馬丁的牙不用共產黨的錢報銷。有一次,我知道馬丁在北京,住在包彩娟在北京的家裡,我打了一天電話找馬丁,萬萬沒想到,包彩娟的家的窗子就對著我們家的窗子,近在咫尺。我採訪馬丁,馬丁的漢語只會基本的用語,要連比劃加畫畫才能交流。他拿出在北京買的畫給我看,我說,你買的不行,臨走時,我送給了馬丁一副北大荒北京知青著名畫家呼建華畫的梅花。 

    2000年5月,張從匯組織25名來自香港、法國、印尼的華僑知青,加上哈爾濱知青40人回訪建三江,建三江幾百人扭著秧歌,敲鑼打鼓歡迎知青回訪。連隊謠傳林振裕出國後把小吳賣到妓院裡。林振裕拉過小吳,面對連隊老職工說,你們睜眼看看,她像是被賣掉了嗎?華僑知青進行了演出,還順訪七星河、撫遠縣,撫遠縣縣長也出來迎接。華僑知青回去後,邀請建三江的部分領導訪問香港。

   華僑知青張載村在香港的轉口貿易及投資中積累了一些資金,2001年開始,張載村與夫人陳慧中(三師華僑知青)在建三江一中、紅興隆一中捐資助學,發放助學金和獎學金,以後發展到寶泉嶺一中、牡丹江高中等六所農場中學;他們每年都到北大荒學校去落實獎學金的發放,請學者到學校講課,十多年共捐助了七百多萬元人民幣。 

   2017年,25團組織知青紀念上山下鄉50週年活動,張從匯建議活動在原來華僑補習學校(現在叫華文學院)舉行。他出面找老教師玉成此事,華文學院全力以赴,給我們提供禮堂、餐廳、停車場等各方面條件,使330人參加的活動圓滿舉行。張載村和全國民族團結模範王惠生、身殘志堅的註冊會計師朱守誠被活動評為"知青楷模"。 

   同年,華僑知青帶文工團再次回訪建三江,進行了精彩演出,受到建三江人民的熱烈歡迎。 

   如今,林振裕逝世了,張從匯也逝世了,我們深切的緬懷張從匯、林振裕荒友,銘記張載村等一代華僑知青的歷史頁貢獻,他們將永遠在我們的記憶之中。 


 (本文摘自香港北京華僑聯會第九十六期會訊)    


 

9e427b59-ac12-498f-a32f-0ed3eba2d709.jpg

點擊下圖可瀏覽張從匯(北方)的遺作

cch1.jpg

 

cch2.jpg

 

cch3.jpg
cch3.jpg

返回列表